中青网:山东学子三下乡,了解夏津“桑魅力”

发布人:霍添发布时间:2018-09-04浏览次数:489

中国青年网德州94日电(通讯员 赵颖昕)“一颗颗来一亩园,棵棵桑树紧相连成片,万亩古桑望不到……”一曲张显祯老人作词谱曲的民歌诉说着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动人故事。818日至827日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华东)探路者调研队来到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开展以“产业链视角下桑文化农业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课题的暑期社会调研。

古桑树群,非遗魅力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农桑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全国乃至全球防风固沙工程的伟大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珍贵遗产。201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衣业文化遗产。

在了解到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成为全球重要衣业文化遗产后,实践队员前往当地旅游局了解古桑树群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局副局长于晓辉介绍道 :“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总面积22.51平方千米,两千多年前东周时期,黄河曾流经夏津,改道后留下的沙地使当地风沙肆虐、民不聊生。为防沙治沙,当地百姓选择种植抗干旱、耐瘠薄的桑树来改善生态环境,现已形成集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相融合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实践队员在旅游局前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泽国 摄

古桑文化,民俗风情

古桑文化代代传承将已融入夏津民众的生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夏津民间艺术相融合,渗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角落。在当地居民看来,桑树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据实践队员了解:架子鼓、高跷、狮子舞、龙灯、小戏曲(又称“小调”)都属于夏津传统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民歌戏曲与当地的古桑文化结合更为紧密。

实践队员走访当地的艺术团,深入了解古桑文化与当地民众生活的的紧密融合。现有的民歌部分整理于村间老人平日里口中哼唱的曲调,有的源于张显祯老师的创作。一首《姐妹摘椹忙》摘椹时节当地村民的真实写照。“椹子红椹子白,姐妹把椹子摘,歌声飞来歌声扬,椹园采摘忙,你一篮我一篮,越摘越心甜,椹果香香满园,粒粒像金丹……”仿佛在诉说民众摘椹的喜悦之情。

在与张显祯老人的交谈中了解到,张老师从小就热爱文艺,并一直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在退休后,老人深入村庄走访,了解老一辈口中流传的小调。目前他已整理歌曲几十篇并自己写词作曲多篇民歌,传承千年桑文化。在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申遗过程中作出贡献。

张显祯老人向队员介绍自己整理的民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泽国 摄

桑树产业,丰富发展

桑树生命力旺盛,可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桑果、鲜叶均可加工成食品;桑木可制成家具;桑根、桑枝、桑黄、桑皮等均为传统中药材。古桑树群优美的生态景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繁荣。

当地建立夏津桑产业研究所,邀请相关专家,发展桑树的加工产业。研究院陈列着桑黄、桑叶茶、椹果干、桑葚酒等琳琅满目的桑产品,让队员们不禁对它们的加工过程产生好奇。

带着满满的好奇心队员们参观了夏津尚品桑树产业合作社与传峰椹果种植农民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告诉实践队员们:“桑树全身都是宝。我们本着‘医食同源’的原理对桑树进行加工。现已开发了桑葚干、桑叶茶等数十几种产品,并远销海内外。”夏津尚品桑树产业合作社与齐鲁大学、泰安医学院合作已培育出全世界唯一的一株人工培育的桑黄。

同时,在当地的调查事件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德百集团结合夏津当地的古桑树开发了椹仙村、德百温泉度假村等一系列项目。在古树原址上进行保护开发,并建立仿古建筑发展旅游业。园区的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道,园区免费开放,内设有美食街、将军府、特色民宿等,将旅游与古桑树紧密结合发展桑产业。

合作社负责人带队员参观桑葚风干车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泽国 摄

经过10天的调研,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华东)探路者调研队初步了解了德州市夏津县的“桑魅力”,“产业链视角下桑文化农业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了解当地千年的古桑文化,拍摄视频短片,制作农村参与式评估(PRA),为“保护+开发”的桑产业的持续发展助力。

附: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71832&app_version=1.1.0&sid=168942&time=1536427758&signature=EKbD6x5nzGA2pvRerWXy4Qo0m3txYgaOg8LdMkQlPVqJYN0Bom&sign=a80c6fdf679cc9517ee956aa171ca8b9#

常用链接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工科楼E座     电话:0532-86983300     邮箱:jdkyb@upc.edu.cn
Copyright © 2021 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华东) All Rights Reserved